近日,健康風險預警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在復旦大學發布“我國醫療費用增長預測及治理研究”成果。該中心運用風險預警、前瞻治理方法學,結合系統動力學等技術,構建了我國醫療費用增長的預測方法和模型,并分析了未來5年我國醫療費用的增長趨勢,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
據該中心戰略科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郝模介紹,1991年至2013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增長率為17.49%,如果現有的政策環境不變,預計2015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的年度增長率將達14.33%至18.24%。他同時表示,如果不做干預,預計到2020年,我國醫療費用將依然保持12.08%至18.16%的年均增長率,這將明顯高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醫療領域中‘浪費型補償機制’成為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日益嚴重的關鍵所在。”長久以來,醫療機構收入有財政差額補貼和服務收費兩條途徑。上世紀十年代,政府降低了醫療服務的財政投入,通過鼓勵公立醫院“自籌資金”“自收自支”來彌補投入之不足。而在服務收費中,定價機制的長期扭曲,使得公立醫院難以從醫生技術服務以及常規項目提供中獲得必要的收入回報,過度醫療成為其維持自身生存的無奈之舉。
該中心提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醫療與社會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策略”,如按“醫療費用總額預算完善財政籌資職能”“醫療費用總額預算按服務單元付費”組合支付方式改革,醫療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就有望得到控制,且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也能進入良性發展。
郝模等認為:“醫療與社會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的策略,早做早得益。”隨著醫療費用過快增長勢頭的控制,醫療費用變動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醫療機構逐漸步入“成本化、收益化”內涵式發展模式。醫療保障支出可控、可預期,收支失衡不再是醫保部門的擔憂。在此基礎上,醫、患、藥、保及社會等各方面臨的問題有望得到一攬子解決。
專家表示,醫療費用適宜控制,實現醫療衛生事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政策方案在技術上是成熟的,操作是可行的。縣、市、省,乃至全國,都可以實施并于1至3年內取得預期效果。